首页 > 学校部门

教科资源

《我对“科学化”的一点看法》

发布时间:2005年03月15日 00:00
•邬兴慧• 一、 目前,语文学界在反思前阶段的教改得失之后,许多人提出:语文教学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效率低下,教改的唯一出路就是提高教学效率;而要提高效率,就必须用新观念驾驭新的教学手段。所说的“新观念”、“新手段”主要是指把科学化作为语文教改的最高追求,把握时代机遇,迎接高科技的挑战,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影视设备、声像教材来辅助教学。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电化教学观摩课的《桃花源记》,并没有感到声像设备具有高效率教学的优势,相反产生了深深的思考和忧虑:语言文字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教师的神圣职责之一就是帮助学生体味和领悟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唯一的途径就只有培养其读书的兴趣、高尚的情趣和有效的阅读方法。常人都懂,看名著改编的电影远不如读原著“有味”,为什么?因为电影往往太“露”、太“实”,以画面、声音表现接近现实的逼真效果,给人一览无余之感;文字则是简单之极也丰富之极,机械之极也绚烂、灵活之极,具有激发读者无穷想象的巨大魅力。本课设计者的主要思路是把桃花源的风貌、人物活动拍成“小电影”,诵读课文配以画外音,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课文,画面先后放映了三次,虽然拍摄者花了大功夫、大本钱,八成的效果也还符合课文“文面”内容,但是我却越看越觉得别扭,感到眼前的与记忆中令人神往的桃花源实在格格不入。不禁想问:课文明明说太守寻源“遂迷”,刘子骥欲往“未果”,且后人“遂无问津者”;作者陶渊明其实也正是把“桃花源”作为现实世界不存在的虚幻境界来描绘,借以寄托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追求和对恶浊现实的讽刺、批判。试问谁有非凡的本事竟能拍摄到虚幻中的梦境,使之历历在目?陶潜本人见了,恐怕也只能苦笑,对现代科技的“惊人”杰作哑口无言吧?不得不承认有些滑稽。 另外就是板书上的“现代化”:这位教师不用拿粉笔在黑板前挥臂,只须站到幻灯设备后,把事先精心设计制作的幻灯片放映到另一块银幕上,全课的板书就在眼前了。我还是怀疑:难道此时幻灯真的比粉笔顶用?只要用了高科技的就是先进的?板书本应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过程中要点的强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它不仅仅是课文思路的体现,还必须有效发挥引导学生感受和思考的作用,学生是“活”的,教学操作亦有随机应变的成分,所以板书肯定应该具有灵活性、机动性。如同每一课的学习目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样,板书也是由局部到整体逐步显示的,不应该和盘托出。从效率上讲,幻灯片制作较麻烦,粉笔书写仅举手之劳。在板书方面刻意用幻灯只能说事倍功半,实不足取。 所以,笔者认为,运用新手段提高效率,必须坚持语文学科的性质,万万不能抛弃有生命的传统而一味追求“科学化”,并把科学化狭隘地理解为“现代化”,结果让声像喧宾夺主,严重干扰文字意旨系统,对语文教学来说,如此是否越来越远离科学化了呢? 二、 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社会科学,当然不能依靠经验主义,或带有任何随意性。语文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必须反复探求从宏观上优化教学结构的途径,有必要做一些有价值的科研报告,使语文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目标到途径都符合学生和学科特点,达到高效运行的目的。 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负载文化”是其突出特点,说明语文的人文主义特色绝不是“科学”二字可以涵盖的。语文教改也不是一味追求科学化就能取得成效的。“心病终需心药治”,效率当然要讲,但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不能不正视,这是语文教改必须守持的根与本,我认为:无论教改的动态、趋势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点永远不能变。 在我看来,语文学习的一个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学习汉语言(能鉴赏别人的语言作品,进而自己学会自如驾驭语言)。学语言不同于学数理化,理科的学习基本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感知——理解——运用;语言的学习规律则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有序性并不明显,各个环节往往交叉、循环进行。语言学习者必须在大量的实践中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较强的语感,才有可能学好语言。所以,无论是学语言或教语言的人,如果过于求助于“科学主义”的思维方法,企图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总结出严密细致、屡试不爽的“科学原理”,而忽视了语言的特殊个性以及学习语言的特殊途径,恐怕还是会走进一个死胡同:越求科学越不科学,事倍而功半,甚而至于南辕北辙,其效率就可想而知了。 搞好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实现“科学化”,而在于提高语文教师的教育和教学素质。教育者的素质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教学的失败和失误往往也必须从这里来找原因。在不具备任何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环境里,素质好的语文教师照样能教出特色,教出成果;素质不过硬的教师,给他最完备的硬、软件设备,他还是教不好语文。学语文不需要生化、物理学科那样的实验室,语文只需要两本书(有字的、无字的)和一支笔。语文是最贴近“人生”的一门学科。一名语文教师,不论他是做着哪一层次的工作,实际他给学生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的)都是全息的,这也是语文教学内容本身所决定的。好的语文教师是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调动学生学语文的内趋力的教师。而这个调动过程又不是苦口婆心的说服、严格认真的督促可以完成,也不是精心构思科学严谨的教学、充分利用便捷而有吸引力的现代化设备就能奏效的。所以我要说:语文教改的主要课题在于探讨怎样让学生热爱语文,如饥似渴地主动去学语文,并使其兴趣持久化、终生化。而首先,教师必须从自己身上做工作,因为在学生眼里,语文教师就是一本最形象、最真实的具体可感的“语文书”,教师的人格魅力、文学涵养、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等等,时时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各个环节之中,甚至可以说,这些品德、情感和能力的要素本身就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因素。它仍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的评价和认可程度。不得不承认,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对语文教师的兴趣,就是他对语文的兴趣;而对语文的兴趣其实就是他对教师的兴趣。这是教育更是语文教学的神奇魅力所在。做一个语文教师更应时时处处注意有效发挥对学生的“身教”力量,以高尚的品德,睿智的头脑,博大精深的知识涵量,引人入胜的教学艺术深深地吸引、感染和教育学生。语文教师的理想追求、一言一行、情感流露,以至于举手投足,都是学生学语文的最好范本。如果是一个精神空虚、知识浅陋、能力平庸的语文教师,他传授的内容本身再感人,也只能给学生以生硬和虚假的感觉,是不会深入人心的。做语文教师实在是值得你剖肝沥胆,直面人生、直面自身的平常而又不平凡的事业。所以,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首先应该问一问自己的是:我热爱生活吗?热爱语文教学吗?我是把“心”交给学生了?学生从我这儿能学到什么?然后再思考“科学化”问题不迟。 总而言之,我认为当前语文教改的当务之急不应该是所谓的科学化,而是以身作则地弘扬人文主义,以崇高的献身精神,高水平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做语文学习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对于语文教改来说,求效率,不能放弃宗旨;讲科学,不能喧宾夺主。教改工作最忌的是本未倒置,追赶时髦;急于求成难免误入歧途。不怕沉默,就怕失去特色。不怕学生考分不高,就怕学生不会阅读、思考,不会做人。                                      [200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