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部门

教科资源

《改变语文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发布时间:2004年11月18日 00:00
          方旅萍 新语文课程改革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带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教学想要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走上新课程改革的轨道,就必须认真学习,提高认识,改变观念。真正理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建立立足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把学生当作单纯接受知识的客体的传统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走出单纯传授知识的圈子,营造大语文的环境,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为立足点,建立和形成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一、问题性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问、学生答的被动的问答式的学习,而是引导学生面对一篇文章时能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去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 例如,在教学《听潮》一文时,笔者就摒弃了多年来传统的从“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几幅图画入手,从视觉的角度分析课文,重点摆在文字的品读上这一传统的模式,而设计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本单元其它几篇课文都是从视觉的角度写海(看海),而本文是从听海的角度写海(听潮),那他是如何听的呢?从而促使学生围绕问题分析、品味、探究,最终理解到作者从海潮中听到乐章、伟大的乐章:听到落潮时那柔美的乐章,听到涨潮时激昂的乐章,听到高潮时那排山倒海、气势恢弘的乐章,进而感受到作者热爱生活、追求光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拥有这种人生态度的人,才会有发现美的眼睛,才会有感悟美的心,才会有能力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这样的课堂设计使得学生完成了由发现问题为起点,逐步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良好思维品质。二、合作性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设置的。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很少给予学生有合作互助的机会,因而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各自为阵的学习习惯,没有合作的愿望,更缺乏合作的能力,而这必定会与未来社会的需要相悖。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努力去创造让学生合作互助的学习环境,如:共同出语文小报,共同设计一次辩论的话题及方案,课堂上小组讨论解决某个、某几个问题等。再如,在学习《晏子使楚》一文时,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排练课本剧,各小组从改编剧本(要忠实原文,又要改为白话,还要有可视性),演出、评奖、总结。学生在协作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时,必须要有明确的分工,要有互助合作的态度,要有顾全大局的心胸,要有将自身的行为融入到集体之中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否则是难以很好地完成任务从而取得成功的。三、 探究性学习 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教师必须在充分认识到人(特别是学生)的“未完成性”这一属性,改变学生在学习上被动接受,习惯对现有的知识直接占有的学习状况,培养学生能动的对要学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改造,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融入自身的认知结构中,真正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不断探索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海洋忧思录》一文时,指导学生在学习说明文中,提取信息,了解因为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缺少保护,海洋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又必将危害人类自身的严重事实。同时,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作者的“忧思”,课外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在触目惊心的大量事例和数据面前,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一位同学便在自己材料汇报总结中痛心地说:“人类一直以为自己是万物灵长,是地球的主宰,却不知道大自然才是真正的上帝。人类最终会为自己现在的愚昧与贪婪付出惨重代价……”很多同学提出了保护自然净化环境的措施与设想。这样把学习延伸到了课外,探究使学生增强了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迫切感和责任感,也从而使学生养成了深入思考的习惯。 除以上所举之外,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尝试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对话式学习、实践性学习等等,并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它是一项重要、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作为教师,我们将不断的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探究,为教育出时代需求的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4-11-18]